切换到宽版

中国黑防联盟

查看: 126|回复: 1

[心理杂淡] 莫名其妙的受害者:记忆变形可能受诱导性因素影响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1-9-18 16:32:31 | |阅读模式

很多时候,我们听到的未必是真的,但是,我们看到的难道就必然 千真万确吗?我们的眼睛或许不会说谎,但是我们的大脑却有可能不说实话。
美国青年罗纳德·科顿莫名其妙地被受害者珍妮带·汤普森指控为强奸犯,在监牢里耗去了11年青春时光。最终,他凭借DNA检测为本身 洗刷罪名,证明汤普森当初辨认罪犯时确实看走了眼。
研究发现,目击者对事件的回忆会因为提问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。例如,在一项研究中,让被试者看一部关于一起撞车变乱 的影片,然后要求被试者对变乱 中车辆的行驶速度作出判断。结果发现,当问题是“车辆在冲撞时的速度是多少”时,被试者对车速的判断超过65千米/小时;而当问题是“车辆在接触时的速度是多少”时,被试者对车速的判断只有50千米/小时。一周之后,主试官要求被试者回忆在变乱 中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了,事实上影片中的车窗玻璃并没有被撞碎。结果是,以“冲撞”字眼被提问的被试者中有33%的人回忆说车窗玻璃被撞碎了,而在以“接触”字眼被提问的被试者中,比例只有14%。显然,在提问时不同的字眼改变了被试者对目击事件的记忆。

这些研究和实验证明了:一个人回忆时,如果向他提供某些似乎是真实的信息,便会影响他的看法,甚至会使其“看见”了某些实际上并未发生的事件。因而现在法庭已开始注意到防止“诱导性问题”的出现,这也是法律心理学为现实生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。
在法庭对案件的审判中,许多情况下,法官和陪审团都是依照目击者的证词和物证来进行判断的,人们遍及 认为目击者的证词是正确和可靠的。但研究表白 ,对同一件事情,不同的目击者有不同的描述,因而目击证人的证词的可信度值得怀疑。由于证词一般是证人在相隔一段时间后对所发生事件的回忆,因而事实上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靠。人们往往会以本身 的方式解释所经历过的事或人,并且很难把实际发生过的事和本身 经过推理而认为理所当然发生过的事区分开来。这种记忆扭曲现象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这个理论,我们可以在说话技巧上反向运用它。表示 在人际交流上,就是一种对交流对方的思维的引导。
在这个过程中,可以先巧设陷阱,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“是”。比如与人讨论某一问题时,不要一开始就将双方的不合 亮出来,而应先讨论一些双方具有共识的东西,让对方不竭 说“是”,这个时候,他的思路已经开始被我们引导了,所以,当我们开始提出存在的不合 时,对方一时发现不了这个陷阱,就会习惯性地说“是”。

再将这种技巧拓展为人际关系的打造手段,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,即使自已是对的,别人是错的,我们也要避免和别人起直接冲突,最好不要用过于严厉的词句来斥责对方;要用巧妙的暗示,诱使对方注意本身 的错误,就可以把事情处理好。
永远支持中国黑防联盟论坛:www.vcs6.com
发表于 2021-10-27 07:49:19 |
啥也不说了,楼主就是给力!
永远支持中国黑防联盟论坛:www.vcs6.com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手机版|小黑屋|网站地图|( 蜀ICP备2020029785号 )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